记者:哈维-西蒙斯大赛表现平平,在拜仁不一定能稳住首发
2025-07-13 09:48:19
相较于另一半区,拜仁慕尼黑所在半区的竞争态势显然更为激烈。
若欲挺进决赛,拜仁不仅需在与新晋欧冠冠军巴黎圣日耳曼的直接对话中胜出,还需在半决赛中击败皇马与多特蒙德之间的胜者,此晋级之路无疑充满挑战。
诚然,对于巴黎圣日耳曼而言,难度亦不相上下。且与拜仁主力尽出相比,登贝莱的持续缺席,使得恩里克的球队在关键环节上有所缺失,只能摸索前行。
然而,巴黎圣日耳曼将获得对手的助力。
尽管登贝莱缺席,但巴黎圣日耳曼在排出克瓦拉茨赫利亚、杜埃和巴尔科拉等球员后,中后场仍保持全主力配置,且恩里克的战术思路并未因登贝莱的缺席而改变。
因此,在比赛初期,巴黎圣日耳曼便通过抢断后的射门展现攻势:
拜仁方面亦迅速作出回应:
同时,拜仁亦积极寻求制造优势,其优势起点与其他瓜系球队相似,即依托两名边后卫。
斯坦尼希奇以中卫体格为基础,较少前插,多数时间留守左中卫身侧,形成有球时的三后卫基础;而莱默尔则以中场身份客串右后卫,在有球时助力球队形成优势,并发挥自身跑动与前插的特点:
因此,上半场拜仁整体表现更佳,体现在两名边锋获得一定持球空间,尽管多数回合最终以传中作为进攻手段:
在中场优势的助力下,两条边路得以高效联动:
且在抢断或线路优势的基础上,获得一定空间后,拜仁的两名边锋均有所发挥,如奥利塞获得逆足射门空间:
而科曼则通过突破传中,联系到凯恩头顶:
问题在于,上半场前半段的优势仅转化为两次对多纳鲁马的威胁射门?此效率是否略显低下?
当然,若论效率低下,上半场更明显的不足出现在巴黎圣日耳曼一方。
受拜仁压迫影响,巴黎圣日耳曼的进攻不及此前欧冠赛场表现,但仍打出一些不错的攻势:
且未形成威胁的进攻次数亦不少:
但主要问题出现在运转阶段。
上赛季欧冠赛场,巴黎圣日耳曼在压迫环节表现出色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,但数据上并非主打无球、快攻和反击的球队,控球率依然很高,有球时间多,无球时夺回球权次数亦高。
而本场比赛上半场,他们面临球权不足困境,拜仁持球时间更多,导致巴黎圣日耳曼进攻难以形成连续压力,多为零散打击,难以考验拜仁两名中卫。
此为全队层面问题,但体现在单点上,即杜埃和巴尔科拉在球权处理上不够成熟稳定,相较于登贝莱有明显差距:
因此,上半场末段,拜仁慕尼黑集中优势,连续输出进攻压力:
最终在上半场伤停补时阶段,一度通过定位球首开比分,但被判越位在先:
因此,以0-0比分回到更衣室,对巴黎圣日耳曼而言实属庆幸。
对拜仁而言,孔帕尼需正视球队效率不足问题。其球队通过四后卫和两名中场在靠后位置形成优势,以应对巴黎圣日耳曼的逼抢和压迫,但在进攻环节,在三前锋之外,指望穆西亚拉和莱默尔的后上和冲击,在二线形成优势颇为困难。
整个上半场,仅穆西亚拉与帕夫洛维奇的打身后连线,展现出拜仁应有的进攻套路:
即孔帕尼需适时正视拜仁在二线位置上的劣势,球队缺乏京多安、贝尔纳多-席尔瓦这类技术精湛的南欧中场,需发挥德国球队的特点和元素。
实际上,格雷茨卡应纳入考虑范围。
特别是在上半场末段穆西亚拉重伤离场的情况下,中场区域已有调整空间,但孔帕尼仍选择格纳布里,并用博埃换下同样受伤的斯塔尼希奇,顺势调整莱默尔位置。
半场不换可理解,此选择无错,但可见孔帕尼思路僵化死板。
因此,下半场拜仁进攻仍维持上半场态势,有球权但输出威胁甚少:
当然,巴黎亦与上半场相似,有反击但无法形成连续进攻:
因此,在70分钟区间,恩里克换上登贝莱,球队成为完全体,效率有望快速回升。
此时,拜仁慕尼黑无法进一步提升防守,亦不能坐视对手强度提升,故此时应上格雷茨卡,彻底加强冲击,考虑到格雷茨卡亦能在防守端出力,此为一箭双雕的调整思路,亦是对冲巴黎圣日耳曼的战机。
然而,孔帕尼并未跟上节奏。
因此,在70分钟区间,巴黎圣日耳曼开始逼出拜仁的失误:
直至第78分钟,巴黎圣日耳曼完成抢断,打出快攻,在倒三角位置,杜埃完成破门:
而在70分钟区间,拜仁的二线进攻表现为:
待至比分落后的第80分钟,孔帕尼才换上穆勒和格雷茨卡,虽已稍晚,但登场后格雷茨卡即在冲击中制造红牌:
且在比赛末段,拜仁亦一度通过高举高打扳平比分,但仍被判越位在先:
因此,这才是德国球队在外战中应采用的进攻手段,亦是特别需要进球时应考虑的策略。
然而,在本场比赛中,此手段仅成为拜仁追分时的选择,首发及调整阶段,孔帕尼仍坚持穆西亚拉和格纳布里,可见其思路之局限。
此外,拜仁本场比赛虽有优势,但未形成足够威胁,除需追责二线球员表现外,前锋线亦难辞其咎,凯恩和奥利塞表现均不佳。
凯恩作为老将,表现可预判且可理解,但23岁的奥利塞本场比赛丢失球权21次,此表现令人难以接受。
这并非我们在世俱杯首次批评奥利塞的表现,此前亦有球迷对我们的批评表示异议,此亦在意料之中。
比赛末段,奥利塞模仿安东尼,在底线位置犹豫不决,未起效果,最终选择回传二线位置,由肋部区域的队友送出传中:
在数据层面,无论此前如何犹豫,此均为两次成功传球;在战术层面,奥利塞未丢失球权,且准确找到空位里的队友,从而在45度传中的进攻里做出贡献。
此是否为贡献?确为贡献,但微乎其微。
因从个人层面,在底线位置未尝试突破,站着用顺足回传,技术上无难度,且正因未尝试突破,奥利塞未进一步将巴黎圣日耳曼的后卫线往门线上牵制,故随其回传,巴黎圣日耳曼的后卫线向外弹出,此为拜仁一度扳平却被判越位的原因之一。
在当今足球世界,随着战术发展,许多位置仅需不犯错即可,如奥利塞这般,两次进攻均未犯错,但仅两脚回传,能否说提供了巨大贡献?
此亦为我们此前将其与罗本进行比较的原因,罗本有内切打门的绝技,有爆发力的支撑,边后卫忌惮其内切和启动,才会在局部增加防守力量,此能力方为其他位置制造真正的空间。
然而,现今的边锋,多数时间仅站在边线位置接球,然后朝着肋部的前后传球,若为逆足边后卫尚可理解,但作为边锋,此薪水未免太好赚。
正是在此战术思潮下,一位带领球队从英超降级的主帅可执教拜仁,一位英超中游球队的核心可成为拜仁主力边锋。
面对巴黎圣日耳曼此级别的对手,21次丢失球权仍可打满全场,此为球员问题吗?亦不尽然。
只能说,此即为现今的足球。
最后时刻,少打一人的巴黎圣日耳曼在反击中打进第二球:
至于拜仁,仍为替补出场的穆勒险些制造点球,但未被裁判认可:
拜仁慕尼黑就此输掉比赛。
客观而言,输给新科欧冠冠军不算丢人,但就本场比赛表现而言,孔帕尼和球员的表现均令人失望。
巴黎圣日耳曼虽气势更盛,但首发无登贝莱,前70分钟表现均不稳定,拜仁慕尼黑有大量时间和战机尝试率先制造比分优势,但未抓住,反而在0-1落后、80分钟之后,才派出格雷茨卡和穆勒。
若对手为德甲弱旅,此两手调整或成神奇换人,但对手为巴黎圣日耳曼,则换人调整的效果被抵消不少,故在多打两人的情况下,拜仁亦未增加悬念。
此即我们在开头所言,巴黎圣日耳曼会得到对手的助力。
至于巴黎圣日耳曼,其表现无需多言。
无登贝莱,影响进攻效率的同时,理论上亦可能暴露后场经不住对抗和冲击的问题。
但在现实层面,在凯恩年迈、孔帕尼执教的情况下,此问题恰好得到解决,故派上登贝莱,一切水到渠成。
如今,其唯一需考虑的是半决赛时面临的停赛问题,就看登贝莱届时能抵消多少劣势。